从危机管理视角看灾后学校重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5-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牛志奎 谢泽慧  

  在“5·12”地震周年祭日来临之际,笔者特意前往四川什邡,提笔重提学校危机管理,以慰藉那些在天之灵。汽车经过什邡市,公路、房屋几乎完好无损,可当我们驶出什邡没多久,到达洛水镇时,突然就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街两旁的房屋全是简易房,几乎都是出售生活用品、医药用品的小商店。街上人来人往,异常忙碌,人们满脸疲惫,山村小镇的悠闲荡然无存,俨然像电视里抗震救灾的现场。

  我们穿过凌乱的街道来到了洛水中学,学校只剩下了断裂的校门和旁边一座遥遥欲坠的教学楼。洛水中学在地震当中一幢教学楼和一幢综合楼全部垮塌,90多名师生遇难,旁边的一所小学也在地震中垮塌。现在学校全部搬迁到郊外的简易板房里上课。从废墟中还可依稀感受到这所学校昔日的辉煌,可现在人去楼空,留下的是残垣断壁,一片瓦砾。当天我们访问了洛水镇上的两所小学、一所中学以及什邡市内的几所小学,并且采访了校长和部分师生。本文结合实地采访的一些情况,就灾区学校师生面临的问题、学校重建等问题,从学校危机管理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和看法。

  预防火灾:

  板房学校必须解决的安全隐患

  震后,在政府和社会各方的支持下,建起了整洁漂亮的简易板房学校,使孩子们得以重返课堂。但是,简易板房学校也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火灾。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危机,即潜在的危险。板房的材质几乎都是易燃材料,不具有任何耐火性质,如遇到明火,一座简易房会在5—6分钟内全部燃烧。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学校生活又离不开电、煤气或天然气。学生白天要在简易房里上课、就餐,晚上还要在里面上自习,学生宿舍也是简易房,这为学校的日常危机管理提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因此,危机管理第一阶段的预防和准备尤其重要。

  何谓预防?预防就是防止危机(火灾)的发生。在用电防火方面,为防止电线的老化和短路,要使用高质量的器材,依托专业人员进行安装、检修等,教室办公室的电脑、充电器等其他电器用品不能长时间持续通电,使用后要随时切断电源,学校对用电要采取多层、多人、专业的管理模式。煤气、天然气的使用同样要异常小心,一定要让工作人员受到专业的培训,科学正确地使用各种灶具和厨具,提高员工和师生的危机意识。除用电和用气外,抽烟也是火灾的巨大隐患。抽烟的教师和员工随处可见,这不能不引起有关人员的注意。让所有的人都戒烟,简易板房学校全面禁烟,可能不容易做到,但采取何种措施,如何科学地管理不至于发生意外,是每个校长值得思考的问题。

  何谓准备?准备就是一旦危机(火灾)发生,组织体(学校)所具有的应对危机的策略和资源。首先,一旦发生火灾,无论是教室、寝室、办公室还是食堂,是否全部都配备了足够的灭火器、消防水栓等消防器材?师生员工是否都会使用这些消防器材?所有使用煤气和天然气的地方,包括学校的食堂和教师员工宿舍等,为防止泄漏,是否安装了电子监测鼻?据我看到的板房学校,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至于这些设备的费用谁来负担,确实是一个问题。灾区的很多学校现在都面临着各种经费的问题,但是,地震已经给我们上了一堂不愿上的课,希望这个问题能引起重视。

  其次,就是板房学校过于集中带来的隐患。由于灾后的很多特殊情况,为便于学校的集中管理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很多地方把学校集中在一起,少的是两三个学校,多的到五六所以上,学生数从千人左右到五六千,甚至更多,这种现象在城镇和市区尤为突出。比如,什邡市的小学板房区,就有四所学校,五千多学生,在北川、青川受灾严重的地区更是如此。由于班额较大,人口密度大,教室隔音效果差,上课相互影响,下课更是嘈杂不堪。不但教学效果差,而且卫生条件也不理想,紧急疏散、上学放学交通拥挤等带来的安全隐患确实存在。所以,各地应当适当地控制板房学校的规模,想方设法让教师和孩子尽快地从板房学校搬出来,到更加安全的校舍和教室里上课,是当务之急。

  选址与硬件安全:

  灾后学校重建的两道“坎”

  灾后重建可以概括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包括学校的教室、宿舍等设施设备等外在的有形物的重建;软件建设包括学校文化、师生健康心理的重建等内在的无形物的重建。这就是学校危机管理的第三个阶段,即危机发生后的恢复与关怀(第二阶段是危机发生时的反应与控制)。恢复是指学校家园的硬件重建,关怀是指经历过危机的师生心灵家园的重建。所谓的软件硬件,并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比如学校文化,既有有形的硬件也有无形的软件,两者相辅相成。

  毫无疑问,学校重建最大的问题是学校硬件的安全问题。从学校的选址、结构是否合理、抗震防震是否达标、消防、用水、用电各种配套设施是否符合标准等。这些除了根据现有的国家统一标准外,还要根据灾区各地特有的情况区别对待,提高设防标准,制定更严格的科学程序和数据标准。比如,学校的选址问题,国家虽然有《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JBJ99-86)(1986年)、《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试行)》(1996)、《城市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2002年)、《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2006年)等许多规定,可是其中的规定如“地势较高”、“阳光充足”、“没有污染”等描述性词语居多,缺乏可操作的具体程序和数据标准,如何对学校选址的地质构造进行分析与评估,以达到减灾目的,更是缺乏科学可行的措施。至于学校建筑的防震抗震标准,更是一个专业性极高的领域。国家虽然有《防震减灾法》(1997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1年)、《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2004年)等法律规定,而且汶川地震后,又对后两者进行了修订,国家又出台了《灾后重建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但是,要使这些统一标准和规定能保障全国的每一块土地和每一所学校的安全,还需要各地进一步地提高和细化这些标准,以达到万无一失。处于地震断裂带上而没有倒塌的一些学校(白鹿中学、桑枣中学、刘汉希望小学等)和民用建筑(汶川、北川县城的部分民居),就是研究的绝佳素材。

  灾后重建学校的地理选址,除了考虑地质地理环境的因素外,它还有一个人文因素,这就是平时所说的学校合理布局的问题。震后大规模地进行学校合并,许多路远的学生必须在学校住宿,高年级的学生会好一些,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寄宿问题会多一些。比起非震灾区,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会更多,这里同样存在着许多危机。

  师生心理阴影:

  不容忽视的“软危机”

  (作者单位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四川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详细内容见今日本报